2023年1月下旬正值春节返乡热潮,经农业农村部新闻办指导@中国三农发布,新华网、微博联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调查研究中心联合发起“2023回乡见闻”问卷调查。
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4917份,涵盖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425个市/县/区,其中农村地区57334份,占问卷总数的54.6%,城市地区47583份,占问卷总数的45.4%。发表“回乡见闻”主题的优质博文4593条。
数据显示,中国农村正在发生一场生活革命。城乡人民具备了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,新生活方式正在形成,但一些问题也明显存在。
(资料图)
农村年轻人结婚是否要在城里买房?
家乡农民进城买房和买车占比
数据显示:在所有问卷地区中,基本没有(10%以下)农村家庭进城买房的占比为3.19%;较少(10-30%)农村家庭进城买房的占比为18.47%;一般(30-50%)农村家庭进城买房的占比为40.02%;较多(50-80%)农村家庭进城买房的占比为31.90%;非常多(80%以上)农村家庭进城买房的占比为6.42%;83%的问卷认为自己家乡年轻人结婚需要在城里买房;17%的问卷认为自己家乡年轻人结婚不需要在城里买房。
以本地农村家庭进城买房情况作为观察指标。根据本次“回乡见闻”问卷结果,农村进城买房家庭占比超过30%的占问卷总数的78.26%,占比超过50%的占问卷总数的38.31%,同时83.39%的家乡年轻人结婚要在城里买房。
以本地房价为观察指标。和三年前相比,问卷地区房价上涨的占比为48.71%,房价下跌的占比为15.58%,由此可知总体而言,过去三年房价有所增长,且以小幅增长为主;但增长之后的房价依然主要停留在5000-1000元/平方米的区间内,此区间占问卷比例的44.62%,远远高于其他区间。
以农村家庭拥有小轿车情况作为观察指标。根据国家统计局《中国人口普查年鉴-2020》的分项数据,中国农村地区拥有汽车的家庭占比为34.92%。而根据本次“回乡见闻”问卷结果,农村拥有小轿车的家庭占比为30%以上的占问卷总数的90.73%,数值远远超过2020年国家统计局的观察数据。
农村男青年存在结婚晚结婚难情况
城乡单身青年的情况分布
调查问卷显示:在更多地区30岁以上未婚男青年的数量高于未婚女青年,由此可以推断在更多地区农村男性青年存在结婚晚、结婚难的情况。
首先,无论男女,晚结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,选择家乡30岁以上男性中一成以上未婚的问卷比例为65%,而认为家乡30岁以上女性中有一成以上未婚的问卷比例为50%。
其次,网友感知到的男性未婚比例远超女性,选择家乡30岁以上男性中三成以上未婚的问卷比例为21%,而认为家乡30岁以上女性中有三成以上未婚的比例为14%,高出7个百分点。
中国社会在发生深刻变迁。在乡土社会中,家庭以及扩大的家庭是社会细胞。第一代农民工以及很多第二代农民工,哪怕是离土离乡到城市务工,但其在城市栖居仍然保留着乡土生活习惯,如生活较为节俭,工作的取向并不注重个体舒适,而是以赚钱为目的,服务于农村的家庭再生产。
某种意义上,农民工的城市务工是服务于乡土逻辑的。但在城乡社会时代,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离土离乡主要是为了融入都市生活,获得个体生命体验,乡情人情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边缘,家庭的归宿和港湾的意义,也在不断弱化。
不过,城市和乡村的单身情况有显著不同。城市社会,是普遍的男性青年和女性青年晚婚的问题,一种关于“单身”也是好生活的意识形态在城乡社会中蔓延。在城市,很多单身青年男女是主动选择的结果。
“结婚/谈恋爱不如搞钱”,这一看法看似是调侃,却是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实践。有些都市青年明确表示多玩几年,等玩够了再结婚。在县城,相当部分体制内的女性虽然有结婚意愿,但由于优质的男性资源较少,又不愿意屈就,从而单身。
关于人情支出
问卷结果显示,在所有问卷地区中,去年家庭人情支出为2000元以下的占比为12.88%,居于2000-5000元区间的占比为30.88%,居于5000-1万元区间的占比为24.07%,居于1-2万元区间的占比为13.20%,超过2万元的占比为18.97%。
关于养老
28%的问卷认为家乡身边老年人养老最难的问题是日常照料缺乏,27%的问卷认为家乡身边老年人养老最难的问题是各种病痛,22%的问卷认为家乡身边老年人养老最难的问题是精神慰藉缺乏,18%的问卷认为家乡身边老年人养老最难的问题是经济物质缺乏。
46.54%的问卷认为家乡身边老年人的日常文娱活动为广场舞,47.00%的问卷认为家乡身边老年人的日常文娱活动为棋牌,54.81%的问卷认为家乡身边老年人的日常文娱活动为刷短视频,7.28%的问卷认为家乡身边老年人的日常文娱活动为钓鱼,70.03%的问卷认为家乡身边老年人的日常文娱活动为看电视。
关于乡村建设
23.30%的问卷认为自己家乡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活动中心,22.93%的问卷认为自己家乡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体育文化设施,16.96%的问卷认为自己家乡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硬化公路,12.86%的问卷认为自己家乡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垃圾清运,10.21%的问卷认为自己家乡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田水利,9.77%的问卷认为自己家乡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饮用自来水。
“回乡见闻”十大热点话题
对4593条优质博文选择名词大类和动词大类进行分词整理和新词挖掘,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出现词语的频数和微博条数进行统计,筛选出前100个高频词汇(见相关词云图),再根据该高频词的网络关系进行话题归类,最后概括出如下十个热点话题。它们分别是:家乡变化、乡愁回忆、疫情之后、衣食住行、家庭婚育情感、民风民俗、农业/土地、农村养老、教育、数字文化。
学者观点:如何记录乡村
如何记录乡村,首先是如何理解乡村。上面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微博的文本分析和问卷的统计分析。本节将结合此次“回乡见闻”的微博,进行一些相对主观的讨论。
最大主题是记录家乡变化
虽然经历了三年疫情,但是在网友们发表的微博中,乡村并没有日渐萧条,相反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。有人说“这几年不曾回来,未曾想过原来老家竟然发展的这么快”。其中最大的表现是,买车的人越来越多,农村也为停车、堵车问题而发愁。更多的微博在描述,农家乐、网红打卡点、主题乐园、户外等新鲜事物,以及环境治理效果显著,山更青水更绿了。另一个大的变化在于,一些电商和互联网平台下沉到了村里,以及一些全球化快餐连锁餐饮企业入驻村镇,正在改变和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。
最大特征是乡愁情感表达
很多网友三年不曾回乡了,终于在年跟前的深夜自驾回乡。夜色茫茫,他们在车上发出微博,“回乡的路是通往儿时的路”。这些话总是让旅居异地都市的人泪眼朦胧。有人带着自己的孩子追寻儿时的记忆,老的电影院、老的学校,老的石板街……人已老,物已非,唯有记忆越来越清晰,越来越真实。
拨动最深处的情感,或许真的不是乡村离不开城市,而是城市离不开乡村。所以,个体而言,乡村是一种牵挂。宏观而言,乡村的行政资源和产业资源都相对薄弱,如何振兴?文化和情感是重要的抓手。因为动情,所以付出。情感可以撬动巨大的社会发展资源。
“回乡见闻”是亲人的书写
自从返乡书写兴起之后,很多媒体要么丑化乡村,用猎奇的目光、看似悲天悯人的视角唱衰乡村,仿佛乡村行将就木、破败不堪;要么美化乡村,田园牧歌、袅袅炊烟、绿水青山,甚至还有牧羊人和小仙女的传说。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乡村,都是都市人和知识分子的想象,把乡村作为一个问题,或是作为城市的后花园去想象。
真正的乡村,是有血有肉、有情有义、万物生长的地方。而乡村里的农民,他们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不确定,依然努力生活,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现在和未来。可喜的是,在这次的微博发起的“回乡见闻”中,我们看到的书写,是站在亲人的角度,用充满温度和情感的笔触描写乡村的现状、问题和发展。
在书写中看到希望
纵向对比近年来的返乡书写,今年微博发起的“回乡见闻”具有建设性,即不再是一味唱衰或抒发个人情感,很多优质博文都在努力地探寻乡村发展新的可能性,以及相对客观的讨论如何建设发展自己的家乡。比如有人关注乡村春晚、传统复兴,也有人认为乡贤是重要的可团结主体,还有人认为数字化发展是未来乡村的方向,等等。正如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威廉斯所说,“要让希望具有可行性,不要让绝望具有说服力”。诚然,我们必须承认当代中国乡村还有这样那样的很多问题,甚至不无危机,但是乡村内生动力正在激发,外部资源也正在绵绵不断地导入。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,我们有理由相信,乡村会发展得越来越好。
(综合来源:新华网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、武汉大学、济南时报微博、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微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