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券商中国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公募基金管理规模持续攀高的背景下,行业格局正在加速重构:因行情震荡、经营的刚性支出较高等原因,使得头部基金公司与中小型公司经营利润差距越拉越大。
在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过程中,中小基金的股权溢价逐渐缩水,越来越多因财务投资的股东方选择挂牌出售所持股权,且其中不乏清仓式的减持。
基金公司频现股权转让
近日,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破产管理人在阿里拍卖公告称,将于7月16日至17日对新华信托持有的新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5.31%股权进行公开拍卖,起拍价及评估价约为4.23亿元人民币。照此计算,新华基金的整体评估价约11.98亿元。
虽然新华信托是因破产重整被迫出售股权,但梳理近期动态不难发现,基金公司股东越来越主动地寻求出售持有的基金公司股权。
此前,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网站披露,上海银行拟以3.388亿元的底价转让上银基金20%股权,信息披露起止日期为6月20日至7月4日。在更早的时候,上银基金股权转让已经多次延长。今年以来,上海银行挂牌转让上银基金股权项目最早的信息披露期为3月30日至4月26日,此后分别延长到了4月28日至5月29日、6月1日至6月14日、6月20日至7月4日,随着截止日的结束,意味着四次转让均未果。此外,上银基金第二大股东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也曾多次谋求转让,但目前并未转让成功。
无独有偶,当前,广东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披露,嘉合基金的第一大股东——中航信托拟挂牌转让所持有的嘉合基金27.27%股权,这部分股权的转让底价为1.68亿元,挂牌起止日期为2023年6月21日至2023年7月19日,标的企业原股东不放弃优先受让权。
此前,还有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,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安信基金5.93%股权挂牌转让,挂牌转让低价为8500万元;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诺安基金20%股权转让信息,诺安基金股东大恒科技拟以10.24亿元的价格转让所持股权。
有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认为,此类基金公司的股东多以财务投资为目的,多数非第一大股东,常因内部治理、财务状况、合规性以及公司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原因决定出让所持股权;另一方面,也可能是股东方不看好名下基金公司,对其未来发展没有信心又或者认为股权目前过度高估等原因。
天相投顾认为,股权频繁变动通常对公司的治理与运营产生负面影响,这是因为股东的频繁变动可能会带来公司管理层的频繁变动,这将导致公司人员的不稳定;另外,不同的股东方也可能给公司带来不同的公司文化理念,可能会使得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频繁变动。
“不过,如果基金公司可以引入优质的、具有战略意义的股东方,则也可能给基金公司带来先进的治理理念以及丰富的资源,这将给公司带来正面影响。”
中小基金股权溢价降低
不难看出,上述频繁被出让股权的多为中小基金公司,而这也跟行业高速发展之际,越来越严重的“马太效应”有关。
Wind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年末,公募基金前十名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合计达到10.54万亿元,占全市场总规模的四成,而管理规模低于1000亿元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多达100家,合计管理规模约有3万亿元,占全市场总规模仅一成。
规模的两极分化,直接导致了基金公司经营情况天差地别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公募规模持续攀高的去年,有包括易方达基金、工银瑞信基金、华夏基金18家头部公司净利润超过10亿元,基金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为产品的管理费用,给市场的印象即是“旱涝保收”。然而,去年却有高达12家基金公司陷入亏损,利润“仅”数百万乃至一两千万的更是不在少数。
如去年红塔红土基金出现自2016年以来首次经营亏损——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665.98万元,净利润亏损5039.60万元,公司30.24%股权近期也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,此次股权转让,也是第二大股东北京市华远集团的“清仓减持”,持有11年后决定挥手作别。
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,影响估值的“利空”的消息接踵而至。近日,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启动,虽然调降比例看似有限,但根据动辄超过40%的尾佣比例估算,相关产品在费率调降后,对公募基金的管理费用收入带来的冲击不可谓不小。
华北地区某公募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,“根据我们公司的情况做过测算,如果管理费率从1.5%降到1.2%,仅仅降了0.3%,就使得我们公司的净利润减少将近一半……而如果大幅降费的话,对依赖主动权益型产品的中小基金公司,影响更大。”
华南一位公募内部人士也对记者表示,国内资本市场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,基金行业也从原来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的增长迈进。而高质量增长也意味着结构分化。“降费了之后,原本生存就比较紧张的那些中小型基金公司,压力就更大,也加剧了马太效应的现象,可以发现,近期挂牌转让的中小基金公司的股权溢价非常低。”
责编:万健祎
校对:高源
版权声明
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。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上一篇 : “运河中国”入展作品《运河魅影》“模糊”引质疑,作者回应:会虚心接受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